从红色故地到花炮工坊:船山学子探求浏阳研学线路新可能 |
2025年07月03日 |
2025年7月2日,南华大学船山学院“千槌‘浏’韵薪火实践团”深入浏阳市乡村,以“小微厂的突围:乡村花炮作坊融入文旅研学产业的路径探索”为主题,开展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,为当地文旅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探寻新路径。 实践团先后抵达胡耀邦故居与秋收起义纪念馆。在胡耀邦故居,泛黄的文献、简朴的旧物,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,为花炮文化与红色资源融合提供精神指引;在秋收起义纪念馆,通过珍贵文物、历史图片及多媒体展示,队员们沉浸式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。“将红色文化与花炮文化结合开发研学项目,必将产生独特魅力。” 团队成员吴帅锋说。
针对文旅研学产业发展,实践团专访胡耀邦故居研学板块负责人,负责人直言当前面临的多重困境:现有参观路线形式单一,缺乏互动体验环节;宣传推广上,过度依赖传统线下渠道,对新媒体、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方式运用不足。基于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,实践团结合专业知识深入剖析问题根源,初步构思了涵盖路线串联、宣传升级的解决方案。
离开红色故地,实践团走进浏阳市长安村。同村支书、村民及花炮厂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访谈。村支书讲到,自2000年全面推进机械化生产后,长安村烟花产能实现跨越式增长,但产业转型面临安全管控严、环保争议及人才断层等挑战;村民刘婶、张姨针对文旅与花炮融合则分别提出挖掘文化故事、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议。春和烟花有限责任公司张厂长坦言,企业面临经济下行、成本攀升等难题,但对烟花研学体验项目充满信心,期待下一步探索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,带动就业与乡村振兴。
目前,实践团已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初步设想,后续将完善方案,为打造“红色故地 + 花炮工坊”特色研学线路,推动浏阳乡村产业升级贡献力量。此次“三下乡”活动,不仅让实践团成员触摸到浏阳的红色脉络与乡村发展脉搏,更激发了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使命感。未来,他们也将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断深入,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事业迈向新台阶。 |